每到吃蟹的季节,市场里、水产摊位前总能看到围着选蟹的人,不少人拿起螃蟹第一反应就是“比一比大小”,觉得个头越大的蟹越值,买回去准能吃到满肉满膏的好滋味。可实际尝过就知道,有些螃蟹看着个头大,掰开壳才发现里面空荡荡的,蟹肉稀稀拉拉,蟹黄蟹膏更是少得可怜,吃起来又柴又没味;反而有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个头螃蟹,一掰开壳,蟹黄蟹膏能满到顶盖,咬一口满是油润的鲜香,蟹肉也紧实弹牙,吃着特别满足。
其实懂行的人买蟹,从不会单纯盯着大小看,他们更在意螃蟹身上的“信号”——只要认准这几个关键地方,不管螃蟹个头是大是小,都能轻松挑出满黄满膏的优质蟹,方法简单又实用,今天就把这些技巧分享给大家,以后买蟹再也不用走弯路。
看蟹壳蟹脐:肥瘦藏在细节里
螃蟹的肥瘦,其实都写在蟹壳和蟹脐上,仔细看就能发现端倪,这是挑蟹最直观的一步。
先看蟹壳,优质的螃蟹,蟹壳一定是“亮、硬、有光泽”的。就拿常见的河蟹来说,新鲜肥美的河蟹,蟹壳会呈青黑色,表面带着自然的油亮感,摸起来也硬硬的,这种光泽和硬度不是人工能伪装的,是螃蟹生长环境好、摄入营养充足的表现,这样的蟹往往肉满膏肥。如果蟹壳看起来发灰,没有一点光泽,摸起来还软软的,大概率是生长周期短的“瘦蟹”,就算买回去,吃起来也没什么滋味。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别错过——仔细观察蟹壳两侧靠近蟹脐的位置,如果能看到隐隐的黄色或白色线条,那就说明这只蟹的蟹黄(母蟹)或蟹膏(公蟹)已经满到壳边了,这样的蟹基本是“顶盖肥”,买回去绝对不会失望,掰开壳就能看到满满的蟹黄或蟹膏,吃起来一口一个满足。
再看蟹脐,这一步要分公蟹母蟹来看,判断会更精准。母蟹的蟹脐是圆形的,挑母蟹时,要选脐部饱满、鼓起的,用手指轻轻按一下脐尖,如果感觉硬实不塌陷,就说明蟹壳里的蟹黄很充足,吃的时候能尝到油润浓郁的蟹黄,不管是清蒸还是红烧,都能吃出蟹黄的鲜香;要是母蟹的脐部扁平,按下去软乎乎的,那就是“空壳母蟹”,蟹黄少得可怜,咬一口大多是蟹壳和少量蟹肉,根本尝不到蟹黄的滋味。公蟹的蟹脐是尖形的,挑公蟹要选脐部厚实、边缘紧实的,同样用手指按一按脐部,要是硬挺不软塌,就代表蟹膏很饱满,吃的时候能感受到蟹膏的黏腻香甜,入口即化;如果公蟹的脐部薄薄的,按下去能明显感觉到“空”,那蟹膏肯定少,吃起来没什么满足感。
捏蟹腿蟹钳:判断肉质紧实度
螃蟹的腿和钳是“藏肉大户”,很多人吃蟹就爱啃蟹腿、掰蟹钳,想要知道蟹腿蟹钳里的肉多不多、紧不紧实,捏一捏就能判断清楚。
重点捏蟹腿,尤其是蟹腿靠近蟹身的第一节——这一节是蟹腿肉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判断蟹肉多少的关键。如果捏起来硬邦邦的,怎么按都没什么弹性,就说明蟹腿里的肉很满,而且肉质紧实,等煮熟后掰开蟹腿,用牙签一挑就能挑出完整的蟹腿肉,咬在嘴里弹牙又鲜美,不会出现“咬一口全是壳,只有一点点肉”的情况;要是捏蟹腿时一捏就软,甚至能感觉到壳和肉之间有空缝,那就算螃蟹个头再大,蟹腿里也是“水多肉少”,吃起来没什么口感,咬开后只能尝到淡淡的蟹味,根本体会不到蟹肉的紧实。
还要捏蟹钳,用手指捏住蟹钳的中部,优质的螃蟹,蟹钳捏起来要硬实有弹性。蟹钳硬实,说明钳子里藏着不少肉,等煮熟后敲开蟹钳,能吃到大块的蟹肉,鲜美的滋味一点不输蟹身;如果蟹钳捏起来软塌塌的,甚至轻轻一掰就感觉要松动,那这只螃蟹的活力肯定差,而且肉质松散,就算煮熟了,蟹钳里的肉也会变得柴柴的,吃起来没什么鲜味。要是遇到活蟹,捏蟹腿蟹钳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螃蟹在本能“发力”,反抗越明显,说明螃蟹越鲜活,肉质也会更嫩,吃起来口感更好。
观蟹眼活力:新鲜度是大前提
再肥的螃蟹,一旦不新鲜,肉质就会变得发柴,还可能带着腥味,所以买蟹时,“活力”是必须看重的前提,而蟹眼和螃蟹的活动状态,就是判断活力的好方法。
先碰蟹眼,用手指轻轻戳一下螃蟹的眼睛,优质的螃蟹会快速把眼睛缩回去,紧接着又迅速弹出来,反应越灵敏,说明螃蟹的活力越足。这样的螃蟹买回家,不管是当天吃还是稍微放一天,都能保持新鲜的状态,煮熟后肉质鲜嫩,能最大程度保留螃蟹的鲜香,不会出现肉质发柴、有腥味的情况;如果戳蟹眼时,螃蟹没什么反应,或者眼睛缩回去后就不再弹出来,那就说明螃蟹已经“活力衰减”,甚至快要死亡,这样的蟹就算再便宜也不能买,不仅肉不饱满,吃起来还可能影响口感。
再试试翻螃蟹,把螃蟹翻过来,让它的肚皮朝上,如果螃蟹能自己快速翻回去,说明它的四肢有力、活力强。这样的螃蟹不仅新鲜,而且生长状态好,在水里活动量大,肉质会更紧实,吃起来更有弹性;要是螃蟹翻过来后一动不动,或者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翻回原位,那就是“弱蟹”,这样的蟹不仅不肥,买回家后还很容易死亡,要是不小心买到死蟹,更是不能吃,所以一定要选活力足的螃蟹。
查蟹嘴蟹鳃:干净新鲜藏不住
买蟹时,还有两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蟹嘴和蟹鳃,这两个地方能看出螃蟹的“干净度”和“新鲜度”,选对了才能吃得放心又美味。
先看蟹嘴,鲜活的螃蟹会持续呼吸,所以它的嘴部会不断吐出细小的泡沫,就像在“吐泡泡”一样。泡沫越细密、数量越多,说明螃蟹的呼吸越有力,新鲜度也越高。这样的螃蟹吃起来没有腥味,只有螃蟹本身的鲜香,不管是清蒸还是做蟹粥,都能尝到纯粹的蟹味;如果蟹嘴看起来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泡沫,甚至还附着黏液,那这只蟹很可能不新鲜,吃起来会带着一股腥味,影响口感。
再看蟹鳃,如果商家允许,或者能从螃蟹的缝隙里看到部分蟹鳃,一定要仔细观察——优质螃蟹的蟹鳃要洁白、整齐,没有发黑、发暗的痕迹,也没有杂质。蟹鳃是螃蟹的呼吸器官,洁白的蟹鳃说明螃蟹的生长环境干净,没有接触过多污染物,这样的蟹肉质更纯粹,吃起来不会有杂味,也更让人放心;如果蟹鳃呈褐色、灰色,甚至能闻到异味,说明螃蟹的生长环境不好,或者已经不新鲜了,这样的蟹坚决不能买,不仅肉质会受影响,还可能影响食用体验。
分公母季节:吃对时间才够味
螃蟹的肥瘦,还和“公母”“季节”密切相关——就算掌握了前面所有技巧,要是选错了时间和公母,也很难吃到“顶盖肥”的螃蟹,这也是老饕们挑蟹的关键。
吃母蟹要选对时间,母蟹的精华在蟹黄,蟹黄成熟饱满的最佳时间是农历九月(对应公历10月左右)。这个时候的母蟹,蟹黄已经完全成熟,饱满油润,轻轻掰开蟹壳,就能看到橙黄色的蟹黄铺满蟹身,咬一口满嘴都是蟹黄的浓郁香气,不管是直接吃,还是用蟹黄做蟹黄汤包、蟹黄豆腐,都能让人吃得满足;过了农历九月,母蟹会进入产卵期,蟹黄会慢慢变少,口感也会变差,所以想吃蟹黄,一定要抓住农历九月这个时机。
吃公蟹则要等农历十月(对应公历11月左右),公蟹的精华在蟹膏,农历十月的公蟹,蟹膏已经发育成熟,呈半透明的乳白色,质地黏腻香甜。吃的时候,蟹膏会裹满舌尖,浓郁的香味在嘴里散开,比农历九月的公蟹口感好很多;农历九月的公蟹,蟹膏还没完全饱满,吃起来会觉得清淡,少了蟹膏的浓郁感,所以想吃蟹膏,就得等农历十月。老祖宗传下来的“九雌十雄”口诀,就是这么来的,按季节选对母蟹和公蟹,再结合前面的挑蟹技巧,基本不会出错,能吃到当季最肥美的螃蟹。
买蟹避坑小提醒
除了上面这些技巧,买蟹时还有两个小细节要注意,能帮你避开不必要的麻烦,买到实打实的好蟹。
别买“绑太粗绳子”的蟹,很多商家会用粗绳、湿绳绑螃蟹,这些绳子看着普通,实际重量可不轻,有时候绳子的重量甚至能赶上螃蟹本身,买的时候看似花了合理的钱,实则是花了“买绳钱”,一点不划算。尽量选细绳、干绳绑的蟹,这样能买到实打实的螃蟹,不会花冤枉钱。
另外,活蟹最好当天吃,刚买的活蟹,肉质最新鲜,吃起来口感最好,能最大程度保留螃蟹的鲜香;如果实在吃不完,也可以放在冰箱冷藏,温度控制在5-8℃,再在螃蟹身上盖一块湿毛巾,保持湿度,这样最多能放1-2天。期间要多观察螃蟹的活力,要是发现螃蟹没什么反应,就及时处理,保证吃的时候还是新鲜的。
其实买蟹真的不用纠结大小,只要记住看蟹壳蟹脐、捏蟹腿蟹钳、观蟹眼活力、查蟹嘴蟹鳃、分公母季节这几个要点,就能轻松挑出满黄满膏的好蟹。不管是清蒸、红烧,还是做蟹粉、蟹粥,都能吃到螃蟹的鲜美,一口下去满是满足,再也不用为买不到好蟹发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