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一个人不用翻脸,最有水平的方法是“精神熵”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讨厌一个人不用翻脸,最有水平的方法是“精神熵”

“隔壁工位的人总抖腿,声音听得我心烦意乱……。”

“刷到前男友结婚的消息,一整天都没法集中,客户的消息都懒得回。”

“每次家庭聚会,那个爱说教的亲戚一开口,我就浑身不自在,饭都吃不下。”你有没有发现,心里一旦装着个“讨厌的人”,哪怕对方没直接找你麻烦,你的状态也会跟着变差?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做什么都没效率,甚至会因为这个人影响对其他人的态度。

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要么硬着头皮翻脸,结果闹得更僵;要么憋着不说,自己难受好几天。

其实,心理学上有个概念能帮我们跳出这种困境——精神熵。

它不是说要去改变那个讨厌的人,而是教我们怎么减少对方对自己的消耗,让状态重新变好。

01

什么是精神熵?

精神熵这个词,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研究“心流”时提出来的。

简单说,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从有序变得混乱的过程。

就像一间屋子,要是不收拾,东西会越堆越乱;

人的精神也是这样,要是被各种杂念、情绪搅和,就会变得烦躁、涣散,做什么都不对劲。

米哈里认为,人的精神能量是有限的。

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认真工作、陪家人聊天、专注做一顿饭时,精神状态是“有序”的,这时候精神熵很低,人会觉得充实、平静;

可当注意力被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负面情绪占据,比如反复想烦心事、纠结别人的看法、对某个人耿耿于怀时,精神就会“无序”,精神熵升高,人会觉得累、焦虑,甚至做不好该做的事。

比如,你本来计划晚上写方案,结果临睡前刷到一条让你生气的朋友圈,越想越气,方案没写,觉也没睡好——这就是精神熵升高了,你的精神能量被没必要的情绪消耗了;

再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公园,脑子里却总想着上周和同事的争执,陪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孩子拉你玩你还不耐烦,最后自己累,孩子也不开心——这也是精神熵高的表现,杂念打乱了你的状态。

所以说到底,精神熵反映的是你能不能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能掌控,状态就稳;被干扰,状态就乱。

02

厌恶、讨厌一个人 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熵”

为什么讨厌一个人会让人这么难受?

因为“讨厌”这种情绪,会直接把精神熵推高,让你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乱。

讨厌会让你反复“咀嚼”负面信息

一旦你认定“这个人很讨厌”,大脑就像装了个过滤器,会自动收集他的负面信息:

他说过什么让你不舒服的话,做过什么让你反感的事,甚至他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都会被你归为“讨厌的证据”。

更麻烦的是,你会忍不住反复想这些事。

比如,开会时同事反驳了你的观点,你觉得他针对你,接下来几天,你会一遍遍地琢磨“他那句话是不是故意的”“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吃饭想、工作想、甚至睡觉前还在想。

这些反复出现的念头,就像杂草一样,把你的精神空间搅得乱七八糟,精神熵自然降不下来。

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反刍思维”,就是反复回味负面事件。

它最消耗精神能量,让你没法专注当下,这也是为什么讨厌一个人时,你会觉得“什么都干不进去”。

讨厌会让你进入“对抗模式”,耗能又伤神

讨厌一个人时,你会不自觉地把他当成“对立面”,进入“防御状态”:

他说什么你都想怼回去,他做什么你都觉得不对劲,甚至看到他就浑身紧绷。这种状态特别耗能。

比如,你讨厌的人就在隔壁办公室,你会不自觉地留意他的动静,他一说话你就竖起耳朵,生怕他说你坏话;

他一走过你工位,你就紧张,想赶紧假装忙别的——这种“高度警惕”的状态,会让你一整天都处于紧绷,下班回家只想瘫着,什么都不想干。

其实,对方可能根本没在意你,可你却因为讨厌他,让自己陷入了持续的“内耗”。

就像有人说的:“你讨厌的人可能在吃饭、睡觉、好好生活,而你却在用他的存在惩罚自己。”

讨厌会扩散负面影响,搅乱你的生活

精神熵高的时候,负面情绪会像墨水滴进水里一样扩散。

你讨厌一个人,不光是看到他时难受,还可能因为他影响到其他事:

因为讨厌同事,连带着不想去上班;

因为讨厌某个亲戚,连家庭聚会都不想参加;

因为讨厌前任,看到和他相关的东西就心烦,甚至影响现在的感情。

比如,有个读者说,她特别讨厌公司里一个爱抢功劳的同事,每次看到这个同事被领导表扬,她就一肚子火,结果自己工作也没心思做,业绩下滑,反而更焦虑。

这就是讨厌带来的“精神熵扩散”,从对一个人的不满,变成了对整个生活的干扰。

03

如何给自己降“精神熵”

降精神熵,不是要你强迫自己“原谅”那个讨厌的人,也不是要你“假装喜欢他”,而是要减少他对你的精神干扰,把注意力和能量收回来,让自己的状态重新变有序。

具体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分离: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

简单说,就是搞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他的事”,别把他的事变成自己的精神负担。

他的行为、他的想法、他对别人的态度,都是他的课题,该由他自己负责;

而你的情绪、你的状态、你该做的事,是你的课题,得由你自己掌控。

比如,同事爱搬弄是非,这是他的课题(他的人品、他的选择),你管不了;

但你要不要被他影响,要不要因为他耽误自己的工作,这是你的课题,你能说了算。

遇到让你讨厌的人,试着在心里划一条线:

“他怎么样是他的事,我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

比如,婆婆总爱挑剔你做饭,你可以告诉自己:

“她挑剔是她的习惯(她的课题),我做饭是为了让家人吃好(我的课题),没必要因为她的话影响心情。”

把课题分开,你会发现,很多烦躁都是因为“把别人的课题扛到了自己肩上”。

放下这份“不属于你的责任”,精神熵自然会降下来。

聚焦:关注自己和当下

精神熵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注意力跑偏了”——把太多精力放在了讨厌的人身上,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降熵的关键,就是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和当下。

可以试试“5分钟专注法”:当你忍不住想那个讨厌的人时,立刻停下来,找一件眼前能做的小事,专注做5分钟。

比如,整理一下桌面、喝一杯水、给绿植浇浇水,甚至只是盯着窗外看一会儿。

这5分钟里,只关注手上的事,不想别的。

等5分钟过去,你会发现,刚才那种烦躁的感觉减轻了。

这是因为你把注意力从“混乱的念头”拉回到了“具体的当下”,精神状态开始从无序转向有序。

平时也可以多做一些“需要专注”的事,比如认真工作、学一个小技能、陪家人聊天、甚至只是好好吃一顿饭。

当你的注意力被这些有意义的事填满,自然就没精力去纠结那个讨厌的人了。

重塑:换个环境,让意识更有序

环境对精神状态的影响很大。

如果长期处于让你不舒服的环境里(比如不得不天天面对讨厌的人),精神很容易混乱。这时候,主动“换环境”能帮你重塑有序的意识。

不一定非得换工作、换城市,小范围的环境调整也有用。

比如,办公室里有让你讨厌的人,你可以申请换个座位,或者午休时去楼下公园待一会儿,远离那个环境;

家里要是有让你心烦的人,你可以多去书房待着,或者周末约朋友出去走走。

物理环境的改变,能打断你对“讨厌的人”的关注,让大脑有机会“重启”。

另外,整理自己的小空间也很有用。

比如,收拾一下书桌、给房间换个窗帘、把杂物归置整齐——环境变整洁了,人的精神状态也会跟着变有序,这其实也是在间接降精神熵。

写在最后:

讨厌一个人,最不值的做法是“用他的存在扰乱自己的生活”。

你气得睡不着的时候,他可能睡得正香;你消耗的是自己的时间和能量,他却一点没影响。

精神熵告诉我们:你的注意力、情绪、状态,才是最该守护的东西。

别让一个你讨厌的人,把这些宝贵的东西搅得乱七八糟。

把精力收回来,好好做事,好好生活。

当你的精神状态足够有序,你会发现,那个讨厌的人,不过是你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根本不值得你停下脚步。

毕竟,你的时间和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粥左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6/228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