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是高墙 为什么朝鲜始终未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饥饿是高墙 为什么朝鲜始终未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为什么朝鲜始终未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饥饿是高墙:论一种统治的终极逻辑。

在分析世界上某些特殊政权时,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天真的误区:认为所有政府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东北亚那个封闭的国度,就会发现一套截然不同、却无比精密的统治逻辑。在这里,人民的饥饿并非统治的失政,反而是维持统治的有效工具。

这套逻辑的核心,只围绕一个目标展开:政权本身的绝对安全与永续传承。什么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都要无条件地为这个最高目标让路。

一,吃饱饭,是最大的政治风险:

一个丰衣足食、信息畅通的公民社会,是绝对权力的天敌。想想看:

当人们不再为明日的口粮发愁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权利、自由和“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别人那样生活?”

当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增多时,墙壁就再也挡不住外界的信息和观念。手机会有,网络会通,人们会看到另一个世界,继而对自己身处的环境产生质疑。

因此,对于一个追求绝对控制的政权而言,让民众长期处于一种适度的、为基本生存而挣扎的状态是最“安全”的。饥饿的人没有精力去关心政治,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获取“下一顿饭”上。这种极度的不安全感,使他们不得不彻底依附于那个唯一能分配资源的体系—即政权本身。

二、制裁与核武:精心设计的统治

于是,我们就能看懂其一系列看似“疯狂”的行为。

发展核武器:对外,它被宣传为阻止外部干预的“终极保险”。但对内,它是政权用来讲述的终极神话,它既是凝聚忠诚的“国宝”,更是证明”白头山血统"统治合法性的象征,核武器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军事效用(没有二次打击能力,它的核威慑根本不存在),而在于它完美地服务于内部统治--让民众在苦难中产生扭曲的民族自豪感,将为核武牺牲民生的事业合理化。

主动挑衅招致国际制裁:这步棋尤为精明。制裁带来的孤立和困窘,并非政权的烦恼,而是它求之不得的统治工具。

完美的甩锅对象:所有国内的贫困,物资短缺,经济凋敝,都可以顺理成章地归咎于“外部敌人的残酷制裁”。政权自身的无能和压榨,被完美地隐藏起来。

加固高压统治的围墙:制裁之下,外资进不来,互联网连不通,文化交流为零。这极大地降低了政权进行信息封锁和思想控制的成本,让“我们最幸福”的谎言得以维持。

这一切行为的底层逻辑,源于一个冷酷的政治法则:匮乏产生依赖,垄断造就绝对权力。当粮食、能源、信息都成为稀缺资源时,谁掌握了分配权,谁就掌握了所有人的生命线和忠诚。政权通过刻意维持一种普遍的短缺状态,将自己塑造成唯一的"施舍者”,从而将每一个公民都转化为仰其鼻息的“祈求者”,这种基于生存恐惧的服从,远比基于认同的忠诚更为牢固和可靠。有限的资源是其统治最便捷的杠杆,绝对的分配权则是其最坚硬的权力支点

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先军政治”。国家的有限资源必须优先确保军队和核心精英集团的忠诚,这是政权武力的刀把子。而广大民众,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被牺牲的对象。这不是临时状态,而是资源分配的永久秩序。

三,与历史的对照:为何不走回头

有人会问,朝鲜在冷战时期曾依靠中苏输血维持过相对体面的生活,为何不回到那条路?

关键在于国际环境的巨变。苏联垮台、中国转向市场经济、韩国经济腾飞,意味着那条"依靠外部大哥供养来维持国内基本盘”的旧赛道已经彻底断绝,更重要的是,政权意识到那条道路最终会导致对外部的依赖,从而削弱其绝对控制的自主性。

既然无法再走“让人民吃饱”的旧日路,政权为了生存,主动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赛道:将贫困和饥饿武器化,将其从“统治的失败“重新定义为"统治的工具.

这自然引出一个疑问:统治精英集团为何能容忍这种普遍贫穷?答案在于精致的利益分层化,政权用特供商店、特殊医院、海外账户和世袭特权,为其核心支持者构建了一个与外部世界同步的“平行天堂*"。于他们而言,国内的普遍贫困非但不是负担,反而是其特权的价值体现—他们的优越感,正来自于与普罗大众的巨大落差。

结论:痛苦的悖论

因此,那个令人脊背发凉的结论变得无可避免:对于金氏政权而言、一个因资源绝对匮乏而不得不绝对依赖于其分配的人民,才是“好”的人民,国民的饥饿与苦难,在这个冷酷的逻辑闭环里,不再是治理无能的证明,反而是其权力结构最有效的润滑剂和凝固剂。

构成了一个现代文明中最为痛苦的悖论:这个政权最高效的生存策略。恰恰是其国民世代痛苦的根源。而那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从未被真正渴望打开过。

因为门外的光,会照见高墙之内,这由绝对匮乏所筑成的,坚不可摧的权力牢笼。而那光,终有穿透一切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加州姜太公NEW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5/228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