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李登辉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享年98岁。有人称他是"民主先生",认为他是台湾民主化的奠基人;也有人骂他是"台独教父",是两岸关系恶化的始作俑者。无论赞誉还是批评,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李登辉的一生几乎与战后台湾的政治转型重叠。他上承蒋介石、蒋经国的威权体制,下启台湾的民主改革。他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台湾。
2020年7月30日,李登辉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98岁。
在台湾,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上承蒋介石、蒋经国的威权体制,下启台湾的民主改革。他任内完成了国会改选、临时条款废除、总统直选,台湾也因此走上了"民主台湾"的轨迹。
在大陆,他的标签则完全不同:人们更习惯称他为"台独教父",尤其是1999年提出"两国论",让两岸关系急转直下。
无论赞誉还是批评,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李登辉是台湾现代史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一生,几乎与战后台湾的政治转型重叠。
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我试着从几个阶段来回顾:
李登辉接手前的台湾
要理解李登辉,就必须先看他上台前的台湾是什么样子。
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靠着金门古宁头战役的胜利和美国的介入,才没有被解放军攻下。从那之后,台湾就一直处在"随时可能遭到登陆"的紧张氛围之中。蒋介石建立了铁桶般的体制: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长期不改选的国会、全面的戒严和言论控制。
经济上,台湾很快走上另一条路。50年代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也让地主把钱转投工业。到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然而经济现代化,并没有立刻带来政治自由。
外交上,台湾越来越孤立。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的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1979年中美建交,台湾与美国断交,虽然《台湾关系法》提供了安全承诺,但"失去正统"的挫败感深深压在台湾上空。
到了80年代末,社会要求解除戒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经国看清了潮流,1987年宣布解严、解除党禁报禁。台湾社会开始出现公开的反对力量,民进党由此成立。可以说,李登辉登场的舞台,已经布置好了。
从蒋介石到蒋经国,再到李登辉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来台,蒋介石把台湾当成"反攻大陆"的前哨。金门古宁头战役挡住了解放军,台湾才没有被攻下。为了维持这种"随时要打仗"的氛围,蒋介石政权长期实施戒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让总统拥有超越宪法的权力,国会几十年不改选。社会气氛是紧绷而压抑的:言论受限,党外运动一旦出现就会遭镇压,政治案件层出不穷。对大多数台湾人来说,政治几乎是不能触碰的禁区。
1975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继任。此时台湾经济已进入腾飞期:土地改革的红利释放,工业化加速,出口导向让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越来越多,本省人的政治诉求也在累积。蒋经国并非不懂,他开始有限度地"松绑":推动干部本土化,提拔像李登辉这样的本省籍技术官僚;同时逐步放宽对社会的控制。到8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氛围已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虽然戒严还在,但铁板已经出现裂缝。
李登辉的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1923年他出生在淡水,少年时受的是完整的日本教育,日语比中文还顺畅。战后,他在台大农学院任教,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还曾在世界银行和粮农组织工作。原本是典型的学者型人才,却因60年代台湾推动农业现代化,被延揽进入农复会,再升任台北市副市长。1978年,蒋经国破格任命他为台北市长,两年后又升任台湾主席——这是岛内最高的地方职务,相当于半只脚踏入权力核心。
在蒋经国眼里,李登辉的价值不在于政绩惊人,而在于他"安稳":既有专业背景,又是本省人,可以安抚被长期排挤的本地社会,同时不会威胁外省派元老的权威。1984年,蒋经国更是直接提名他为副总统,这在当时震动党内:一个本省籍的技术官僚,居然能坐上副总统的位置?但这正是蒋的战略布局。
1987年,蒋经国顺应潮流,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许多后来影响台湾局势的力量,如民进党,都是在那一刻获得合法身份的。可以说,蒋经国看到了大势:经济结构和社会诉求,已经让"威权体制"难以为继。解严,是他生命最后阶段作出的重大选择。
然而,解严只是开了门。蒋经国很快病逝,根本没有时间去处理后续的配套问题。政治制度依然是旧的:临时条款没废,万年国会还在,直选更无从谈起。台湾社会进入了"半开放"的状态,风险极高。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于1988年依宪顺位继任总统,但局面极为不稳。党内外省派元老们对他充满戒心,觉得他不过是个"过渡人选",根本撑不起大局。当时国民党高层形成一个以李焕、郝柏村、俞国华、连战等人为核心的势力,被媒体戏称为"十三太保"。这些人背后有军方、情治系统和党务机器的支持,试图把李登辉架空,甚至有人打算另立"代理人"来把总统大位实质掌控在外省派手里。
李登辉起初几乎是四面楚歌。但他展现了超出外界想象的政治手腕。他先从人事入手,逐步调整高层职位,把元老们的地盘一点点拆掉;同时拉拢地方势力和本省籍干部,壮大自己的根基。到1990年国民党十三全会时,他完成了关键的党内改组,把人马安插到党务核心位置。自此,他不再是"临时看管大位"的过渡总统,而是真正坐稳了权力。
第一任总统时期:改革起步
1987年的解严,像是打开了一道阀门,台湾社会压抑多年的声音一下子涌了出来:党外杂志遍地开花,反对党公开成立,学生、劳工、农民都开始组织示威游行。解严之后的台湾,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种力量同时冲撞旧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