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无名但深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将一个秘密隐藏了半个世纪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寂寂无名但深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将一个秘密隐藏了半个世纪
作者:

===========================================

1951年,年仅23岁的理查德·加文设计了世界首枚氢弹。次年,“常春藤迈克”的蘑菇云直冲平流层,让世人见识了恒星的怒火。但加文的名字既未出现在新闻中,也未被谴责或颂扬。

直到整整50年后,《纽约时报》公开的一段录音,才将这位寂寂无名的天才推向台前——此时,他已是一名奔走大半生的控核斗士。

===========================================

撰文|瞿立建

2025年5月13日,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加文(Richard Garwin)去世了,享年97岁。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不奇怪,他的传记作者也说他“少有人听说,却拥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他才是第一颗氢弹的实际设计者。这一事实曾长期封存,除少数亲历者外几乎无人知晓。氢弹权威史家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的氢弹史著作《黑太阳:氢弹秘史》(DARK SUN: The Making of the Hydrogen Bomb)长达700多页,关于加文的篇幅不足一页。

但加文并不以氢弹设计者身份为荣,反而将其视作终身负担。他曾说:“如果我能挥动魔杖让氢弹从未存在,我一定会这么做。”

氢弹成功爆炸之后,加文一生致力于制作这根魔杖。

设计氢弹

理查德·加文于1928年4月19日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自幼就显示出语言和数学天赋,有很强动手能力,曾与哥哥一起拆了家里买的第一台电视机,并重新组装了回去。

加文16岁就高中毕业,入读凯斯应用科学学院(今天的凯斯西储大学的前身)。1947年,加文大学毕业,赴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师从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加文仅用了两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留校工作。

加文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深刻的洞察力,能提供明智的建议。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加文穿越到了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正等待被送上断头台。

第一名犯人躺好之后,刽子手松开绳子,刀片下落,结果在囚犯脖子一寸处停住了。法律禁止重复处决犯人,这个犯人便被释放了。

第二名犯人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也获得了自由。

第三名犯人就是加文,他躺下之后,细致观察了断头刀,对刽子手说:“我知道断头台的问题在哪儿了。”

加文本人也很满意这个笑话,得意于自己是问题解决高手的名声。

有一天,加文问费米一个关于核弹的问题,费米为难地说,这里无法给出回答,如果想知道答案,可以夏天到洛斯阿拉莫斯——美国研发核武器的地方。

1950年夏,加文一家来到了戒备森严的洛斯阿拉莫斯。

加文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身份是政府顾问,这是他政府科学顾问生涯的起点。加文获得了阅读机密文件的权限,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周,遍览原子弹相关的机密文献。

洛斯阿拉莫斯是美国试验、制造原子弹的地方,图为大门。|来源: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一次,费米在食堂对一起就餐的科学家们说,自己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天才,有几个自认为是费米心目中的天才,故意挺起了胸膛。“他就是理查德·加文。”费米说。由于费米的称赞,加文在这个高智商人士聚集的区域小有名气。

加文凭他的敏捷才思给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Edward Teller)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勒当时负责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

特勒与数学家斯坦尼斯瓦夫·乌拉姆(Stanisław Ulam)一起工作,二人相处虽不融洽,但还是在1951年3月一起给出了氢弹理论框架——著名的“特勒-乌拉姆构型”(Teller-Ulam configuration)。该构型使用分级辐射内爆机制:初级裂变材料充当“扳机”,引爆产生的能量中超过80%以软X射线形式辐射,形成的极端高温高压使次级聚变材料剧烈压缩,引发聚变反应。

特勒-乌拉姆构型示意图,左为初级裂变装置,右为次级聚变装置。|来源:Nuclear Weapons Frequently Asked Qustions

在2024年的一次访谈中,加文将特勒-乌拉姆构型归功于特勒:“这完全是爱德华·特勒的功劳。乌拉姆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数学家……但数学家艾伦伯格(Samuel Eilenberg)曾说:‘这就像一个裁缝。做的衣服有时候有三个袖子,有时候两个袖子,只要形式漂亮就行。有时有用,有时没用。这就是数学。’”

电影Adventures of a Mathematician剧照。右为爱德华·特勒,左为斯坦尼斯瓦夫·马尔钦·乌拉姆,图为二人在激辩氢弹设计。

特勒和乌拉姆于1951年3月9日发表的机密论文描述了二人提出的氢弹设计。|图源: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在当时,没人知道特勒-乌拉姆构型是否可行。由于特勒和乌拉姆素来不和,再加上氢弹本身的道德争议,研究一度陷入瓶颈。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返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31/227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