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之后,不由自主地,孩子就成了我们生命里最重的一部分。朋友见面、亲戚相聚,甚至陌生人闲聊,聊着聊着,话题总会不自觉地拐到孩子身上。
成绩怎么样、学了什么特长、闹过什么笑话、有什幺小毛病……这些在孩子看来属于自己的事,却常常被我们当作“拉近距离”的社交素材,随口说了出去。
说的时候没多想,可你知道吗——这些看似轻松的“分享”,其实正在默默伤害你的孩子。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经常对外人讲孩子的事,到底会带来哪些看不见的伤。有些影响,比我们以为的更要深远。
01
你每说一次,孩子就越失信一分
对于孩子来说,家本该是最放松、最敢做自己的地方。可如果大人总把他的小事、糗事、私事当成谈资往外说,家的安全感就会悄悄打折扣。
孩子天生信任父母,以为心事只有家里人才懂。当他在别人口中听到自己的事——甚至是被添油加醋的版本——那种感觉,就像被最亲的人轻轻“出卖”了。
他可能会小声抗议:“别说了……”但我们常常一笑置之:“这有啥?”
对我们来说,这或许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说,那就是他的全世界。
一次次被谈论,一次次尴尬、羞耻,他会开始习惯性地隐藏自己。因为他不知道,哪件事下一秒又成了别人口中的话题。
等他再大一些,到了看重面子和隐私的年纪,这种感受只会更强烈。到头来,哪怕是在家里,他也绷着一根弦,再也找不到全然放松的感觉。
02
你越说,标签粘得越牢
“我家孩子就是粗心。”
“他性格内向,不爱叫人。”
“这孩子干啥都慢半拍。”
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听着耳熟?
我们不经意的每一句话,可能在别人心里埋下了种子,更在孩子身上贴了一张看不见的标签。
孩子是不断成长的。今天不敢打招呼,明天也许就大方了;这次考试粗心,下次说不定就仔细了。但如果我们反反复复说、见人就说,那些原本只是阶段性的特点,就慢慢变成了他撕不掉的“人设”。
更可怕的是,孩子自己也渐渐信了:“反正我妈都说我粗心,那我粗心也挺正常。”
一句无意间的评价,可能就这样锁住了他原本可以更好的样子。
03
孩子变得为你而活,而不是为自己活
不少父母都习惯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成绩、表现,收获一圈羡慕和夸奖。表面上看是分享喜悦,实际上,我们可能悄悄改变了孩子做事的“出发点”。
孩子不傻,他能感觉到:原来我表现好,爸妈就会高兴、有面子。于是他慢慢学会——努力是为了让你满意,让你有得夸,而不是因为我真的喜欢。
学习是为了排名,练琴是为了表演,做事是为了听人夸“真乖”……一旦被这种外在动力推动,就算成绩再好,孩子心里也是空的,甚至迷茫。
真正能陪一个人走很远路的,永远是自己内心的热爱和好奇。总强调别人怎么看,会一点点吃掉孩子心里那盏为自己亮的灯。
04
亲子关系变成了一场“演出”
最深也最让人心疼的一点,莫过于此。
父母的爱,本来是没有条件的: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可当我们习惯拿孩子的事当“社交筹码”,总是在讲他多么好、多么可爱、多么优秀,这种爱就在不知不觉间变了味。孩子会感觉:你们爱的不是我,是那个能拿来“展示”的我。
如果他表现不好呢?如果他没那么可爱、没那么优秀呢?你还会一样爱我吗?
这种不安,会悄悄钻进孩子的心里。有些孩子拼命努力,就怕让你失望;也有些孩子干脆放弃:“反正我也达不到你要的样子”。
真正的亲子之爱,该是孩子哪怕跌倒失败,都确信自己不会被嫌弃。而总被拿去说的孩子,很难建立起这份确信。
写到最后:
说这些,不是让父母完全闭嘴、不能分享。只是提醒我们,在开口之前停一下,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句话,是不是非得说?我说出去,孩子要是听到了,会怎么想?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感受和尊严。他们不属于我们,他们只属于自己。
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尊重他的感受,其实就是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这一点,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
下一次,当你想聊聊孩子的事时,或许可以先忍住那一下。
真正的爱,有时候就是从“不说”开始的。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