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欧洲科学团队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土星北极六边形风暴上空意外发现串珠般的暗色结构。这些神秘“暗珠”漂浮于电离层之中,与下方不对称的星形气流呼应,连专家都承认“完全无法解释”。这一发现为行星大气研究再添悬念。
这一发现成果已于8月28日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团队通过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ograph, NIRSpec),对准土星北极六边形风暴上空进行观测。原本科学家预期能看到红外波段的常规辐射,却意外发现串珠般的暗色斑点,分布在电离层的等离子体中,并伴随平流层中的不对称四臂星形结构。
这些“暗珠”彼此间隔遥远,但可能互相关联;而在平流层的星形图案中,最强的一条星臂似乎与电离层中最暗的珠状结构相对应。
土星北极的六边形风暴最早于1980年由“旅行者号”(Voyager)探测器发现,随后由“卡西尼号”在2004至2017年间进行详细记录。这股巨大的六边形气流塔直径约2.9万公里,每10小时完成一次旋转,至今仍是行星气象学未解之谜。
此次JWST的观测重点锁定在名义表面上方600至1,100公里之间的平流层与电离层。望远镜在连续10小时的监测中,追踪了带正电的氢分子(H3+)及甲烷分子,从而揭示出这些异常结构。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些特征此前从未被观察到,目前也完全无法解释。”英国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天文学教授汤姆‧斯塔拉德(Tom Stallard)在公开声明中指出。
他认为,“暗珠”可能源自土星磁层与自转大气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或能揭示推动极光的能量交换过程。“耐人寻味的是,电离层中最暗的珠状结构似乎与平流层里最强的一条星臂对齐,但我们仍无法确定两者是否真的相关,还是仅仅是巧合。”
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观测,探讨这些结构对土星大气的影响。由于土星正值春分,随着太阳角度改变,大气结构可能会出现剧烈变化。
近日,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土星北极上空发现前所未见的“暗珠”与不对称星形结构,成因仍待解释。图为由卡西尼号(Cassini)探测器拍摄的土星北极“六边形”风暴结构,清晰呈现直径约2.9万公里的六边形喷流。(NASA/JPL-Caltech/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