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近日公布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拍摄的最新影像,揭示银河系中心附近巨大分子气体云“人马座B2”(Sagittarius B2)前所未见的细节。这一发现不仅凸显该区域强烈的恒星诞生活动,也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界对银河系中心恒星整体形成速度异常缓慢的疑问。
根据天文网站Space.com 25日报道及NASA新闻稿,韦伯望远镜以中、近红外线两种波段观测人马座B2北侧区域。中红外线仪器捕捉到温暖气体与尘埃发出的光辉,而近红外线影像则展现出色彩斑斓的云气与密集的恒星分布。影像中出现的黑暗“空洞”,是极度浓密的气体与尘埃区域,即便韦伯的红外线也难以穿透。NASA指出,这些浓密云团正是孕育恒星的“育婴室”,未来将逐步演化成新的恒星。
人马座B2是由大量气体与尘埃组成的巨分子云,其气体总量足以孕育约300万颗太阳大小的恒星,被视为银河系最大且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尽管该气体云仅占银河系中心气体总量的10%,却孕育了一半的新恒星,显示其恒星形成效率极高。但与之相对,银河系中心其他区域的恒星生成效率却显著偏低,这一差异长期困扰天文学界。一种假说认为,复杂而强大的磁场可能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具体机制尚未明朗。
研究报告共同作者、佛罗里达大学天文学家金斯伯格(Adam Ginsburg)表示,韦伯望远镜强大的红外线观测能力,使科学家首次捕捉到前所未有的细节,有助于揭示恒星形成的核心谜团,尤其解释为何人马座B2的活跃程度远超银河系其他区域。
研究团队希望透过此次观测资料,厘清人马座B2的恒星形成历史,判断其是否已持续数百万年,抑或是近期才被触发。天文学家还推测,该区域的恒星形成强度,与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批恒星大量诞生的情景相似。因此,人马座B2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解开银河系中心恒星形成迟缓之谜,也可能为理解早期宇宙中恒星的形成机制提供关键线索。
韦伯望远镜以近红外线拍摄的“人马座B2”庞大分子云。(取自NASA官网)
韦伯望远镜以中红外线拍摄的“人马座B2”分子云,突显出气体和尘埃。(取自NASA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