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挫败和迷茫时,父母越允许孩子摆烂与逃避,恢复会越快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孩子厌学、挫败和迷茫时,父母越允许孩子摆烂与逃避,恢复会越快

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

这句话也想送给家长对孩子挫败与摆烂和厌学之时。

家长越是不能接受之前品学兼优的孩子,变成当下的颓废,越是沉浸在过去的高光与当下的意难平中,孩子恢复的速度会越慢,摆烂的程度也会愈发严重。

01

在跟家长答疑的过程中,我觉察到厌学与摆烂的孩子家长会非常焦虑,非常迫切想要解决孩子眼下的问题。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一帆风顺,积极进取。

都不希望看到之前那么乖,那么闪光和上进勤奋的孩子,会一蹶不振,会每天躺平抱着手机刷个不停。

没半点心思在学习上,甚至对学校都十分抗拒。

看到孩子这样厌学和躺平状态,家长的心里比谁都着急,千方百计想要改变孩子,将孩子从摆烂中拖出来。

非常理解此时家长的迫切,都是出于对孩子最深沉的爱,一心只为了孩子好。

焦虑之下,就会有很多不接受与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觉得这个躺平和摆烂的孩子,让自己伤透了心,对孩子也会有诸多不满意与不接受。

越是不满,越会用力想要纠正孩子,越是徒劳无功,孩子越是叛逆和摆烂更彻底,还会引发亲子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此时的父母,是看不到孩子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只是看到孩子摆烂的各种不接受的行为。

家长要后退一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孩子厌学挫败与迷茫之时,最难受的其实是孩子,孩子也想上进,只是此时的他心力不足,想法被负情绪席卷,所以才会裹足不前。

这并不代表孩子不想变好,只是积压的负情绪,让他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行动力受阻。

游戏,摆烂,躺平,讨厌学校,无心学习,只是对眼下无法做到的事情的一种逃避,不去做,难过指数就会降低一点。

02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学习,厌学,状态不佳,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和着急以及无法容忍:

见不得孩子沉浸玩手机,不学习或敷衍式学习,在家长看来孩子就是应该好好学习,其它事情以后再说;

看到孩子退步和摆烂,就会忍不住批评,讲道理或评判,用很多方法来试图感化孩子,但这些方式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不懂自己此时的难受与处境;

只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却很少去想孩子问题背后的成因是什么?问题积压有多久了?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

家长看不见孩子的情绪,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只是以自己认为的方式来定义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拯救孩子迷途知返。

但往往父母自认为的经验与为孩子好的方式,只会增加孩子的内耗值,让原本就疲惫不堪的孩子,心理上更负重前行。

家长不迫切想着要改变孩子时,以宽容与同理之心去共情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的难受。

此时,孩子的改变才会慢慢发生,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家长允许孩子目前只能摆烂,只能退缩,是对孩子的理解与慈悲。

03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厌学和摆烂时,嘴上说我已经接受孩子了,我已经不再唠叨了,我已经不再批评孩子了。

这只是家长从道理层面,觉得应该这样做。

但实际上,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只要遇到孩子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时候,各种评判,指责和唠叨与批评,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了。

这是家长无意识形成的惯性思维,家长觉得自己没有批评,没有唠叨,自己已经改变很多了。

可是孩子接收到的信号依然是家长很扫兴,一点都不懂和理解自己。

于是孩子就再次将心门封锁。孩子愿意跟孩子倾诉的前提是家长能耐心地理解孩子,而不是指手画脚教孩子不该想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家长嘴上说我愿意理解孩子,孩子这么摆烂了,我也认了。

这不是接纳,而是被迫接受。潜意识还是不允许,不接纳,非常意难平和落差。

不接纳的状态,是家长需要自我疗愈与自我和解的课题,只有接纳,才能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家长允许孩子摆烂,不意味着放弃和溺爱孩子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先接纳,找合适的时机帮助孩子修复与重建,得到父母理解与宽容与接纳时,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恢复心力更快从负情绪中走出来。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爱读书的百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6/2282857.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