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联合国大会高调宣布未来在 WTO谈判中将不再争取“开发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SDT)。图:翻摄“X”@NOIweala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身份问题”再次浮上台面。李强在联合国大会高调宣示,中国未来在 WTO谈判中将不再争取“开发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SDT)。这个动作,被刻意包装成“大国自信”:中国不再守着“优惠小灶”,而是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主动承担更多国际义务。
然而,这份“主动”,背后其实是历史幽灵的倒影——因为二十多年前,中国入世的身份定位,恰恰就是“被动的不信任”。
被动的十五年:制度枷锁下的“非市场经济待遇”
2001年,中国加入 WTO,代价是签下一张“不平等条约”:根据《入世议定书》第15条,其他会员可在十五年内,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反倾销调查时可用“第三国比价”来算账。名义上中国成为 WTO一员,实际却被当作“假会员”,先戴上枷锁再放行。
这种安排,本质上就是制度化的不信任。因为彼时的中国虽然高喊改革开放,但国企庞大、价格扭曲、补贴泛滥,外界怀疑它根本不是市场经济的玩家,而是披着市场外衣的计划体制。于是除了“十五年非市场经济”条款,中国还被套上十二年的“特别保障条款”,方便他国在必要时祭出临时限制。
2016年十五年期满,中国自认“应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MES)”,但美国、欧盟、日本一口回绝,直言“议定书只说不准再用旧方法,却没说要给你 MES”。至今争议不断,象征中国即使已成世界工厂,依然难以洗脱“不完全市场经济”的标签。
主动的放弃:不再索取 SDT
二十多年后,中国在 WTO的姿态出现转折。这次宣布“不再寻求 SDT”,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主动让利”。SDT原本是给开发中国家的优惠,涵盖关税减让、履约期限、技术援助等宽松安排。中国长期把“发展中国家”身份当作护身符,拖延履约、降低压力。
但如今,中国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出口全球第一、产能过剩输出四海,继续享有 SDT已成为国际舆论眼中的“作弊特权”。在美欧连番批评之下,北京选择“战略性切割”:保留“发展中国家”自称,却宣示不再用这个身份争取 WTO优惠。这不是身份的澄清,而是话术的回避——既想拿到大国的话语权,又不愿放弃弱国的遮羞布。
共同的身份困境:既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也未被承认为发达国家
2001年的“非市场经济待遇”与2025年的“放弃 SDT”,看似一被动一主动,却指向同一困境:中国究竟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当年是“体制太特殊”,被强行戴上限制。
如今是“体量太庞大”,再装弱国便显得可笑。
前者是被动受制,后者是主动切割,但背后的核心一样:中国在 WTO的身份始终暧昧不明,既不属于,也不被承认。
评论:大国责任,还是“制度套利”?
中国选择不再寻求 SDT,固然能改善形象,营造“大国责任感”的氛围,也可能在 WTO改革中换取更多话语权。但这份姿态经得起考验吗?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逼近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人均收入却依旧停留在中等水平,城乡差距巨大,社会保障脆弱。它既不能理直气壮地装作“弱国”,又无法完全融入“强国俱乐部”。这种“大而不均”,让中国在国际制度中始终扮演一个尴尬角色。
更尖锐的是,放弃 SDT意味着未来中国要承担更多开放与透明的义务:更严格的补贴审查、更快的市场开放、更高的规范遵循。对外是“责任”,对内却是产业压力、就业压力与社会矛盾的放大器。当责任与压力交织,中国会选择真正改革,还是再次走向“制度套利”?
结语:从身份矛盾到制度挑战
从2001年的“被动枷锁”到2025年的“主动让利”,中国在 WTO的身份转变,看似进入成熟,但本质矛盾未解。它既不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也未被普遍承认为真正的发达国家。这种模糊,使它在多边体制中既享受不到完整信任,又摆脱不了制度质疑。
未来,中国能否将“大国责任”转化为制度建设,而不是口号表演,将决定它能否从“身份困境”真正走向“制度领导者”。否则,这一切,只会是另一场语言政治的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