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堆放在江苏省苏州太仓港国际货柜码头的比亚迪电动汽车。(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汽车行业的库存量,正快速膨胀逼近可负担的零界点。与此同时,车企仍在疯狂推出新款并维持造车规模。业界认为,官方政策加剧行业产能过剩的角色。相关调查报告指出,车企的大量倒闭将是中国汽车行业唯一的出路。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中国汽车行业打响了一轮激烈的“竞赛”——各大车企在8月和9月密集向市场推出了超过50款新车,出现了单日5款新能源车同时上市的“奇观”。与此同时,各家车企为了去库存,纷纷采取“骨折让利”的措施来促销,“零公里二手车”的销售规模加大,如何清理被车企遗弃的“汽车坟场”已成为了地方政府十分头疼的一件事。
中国公众号“车家号”9月22日发文分析称,2025年下半年的中国车市超密集的投放,既是政策与市场共振的结果,更是产业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
首先,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明年起从全额减免转为减半征收,叠加第三批中央财政汽车消费补贴在8月正式落地后,省市区三级政府推出的消费补贴,促使车企加速投放以抢搭优惠政策的“末班车”。
其次是许多车企今年的销售疲软,多数品牌的销售目标完成率不足40%,汽车被迫进行“冲刺”,而“以新促销”加速新品投放成为了车企的救命稻草。再加上政策刺激下,大量资本、人才乃至跨界玩家争相涌入,造成汽车行业的竞争尤其激烈,也倒逼车企试图以“激进上新”来守住生存席位。
文章接着进一步指出,在汽车行业“火热”的景象下,三大核心矛盾正加速瓦解车市根基,将行业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其一,价格体系全面塌陷,利润空间被绞杀,车企的竞争正从“以价换量”异变为“亏本保位”。其二,供需背离加剧,不可持续。在购买力增长乏力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主要车企明后年的销量预期仍锚定两位数增长。车企的目标总和远超实际市场规模,意味着行业必然进行“残酷洗牌”。其三,车企的质量与服务普遍滞后于新车投放的速度,产品质量风险陡增,最终将反噬品牌价值。
针对中国汽车行业已出现的乱象,路透社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直言:多年来,北京当局政府一直努力把中国打造成全球汽车强国和电动车领导者。然而。官方政策优先考虑的是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下的销量和市场份额,而非企业的利润和可持续竞争;中国车企则拼命去实现官方既定的目标,而不是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使得几乎所有车企都难以盈利。车场被库存车挤满,经销商只能通过大幅降价来应对。
报告指出,北京制定的政策,早已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混乱埋下伏笔。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地方政府为了产能和税收,向车企提供廉价的土地和补贴等优惠条件;作为交换,车企则必须承诺完成生产和税收指标,结果导致全国各地的车企都产能过剩。
正如澳大利亚宏观经济评论员鲁珀特‧米切尔(Rupert Mitchell)所说:“当北京发出这是一个战略产业的信号时,每一个省长都想要汽车工厂。他们要在党面前挣表现,结果就是车企加大投资。”
产能过剩的恶果,首先就反映在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业内人士用“内卷”来形容中国车企以“非正常经营手段”进行的恶性竞争。
虽然北京当局近期已意识到这种竞争不可持续而试图阻止,但各家车企已深陷恶性竞争的泥沼无法自拔。
路透社的调查报告引用三一重卡董事长梁林河的分析指出:中国车企哪怕在巨额亏损下也被迫不断卖车和生产,因为现金流对生存至关重要。梁林河说:“这就像骑自行车:只要你不停地踩踏板,虽然很累,但自行车还能站立不倒。”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汽车行业仅有约30%的经销商能够盈利,超过七成的经销商都处于亏损状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则在6月24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承认,中国汽车经销商的亏本销售幅度已高达两成。她说,这是“史无前例的”。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前景,“车家号”的文章评论道:以密集上新、价格崩塌、目标虚高为特征的行业乱象,暴露了中国汽车行业更深层的矛盾,即“量的堆砌与质的缺失形成背离,价格战的路径依赖与技术创新的价值缺位形成对冲,车企集体性的增长乐观与市场存量竞争、消费信心低迷的现实形成落差”。结论是:这场看似无序的“新车竞赛”,最终必然指向一场行业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