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于朦胧母亲的“澄清”为何更添质疑?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袁斌:于朦胧母亲的“澄清”为何更添质疑?
作者:
母亲通常是最具可信度的当事人,但在当下的公共语境中,却容易被怀疑是“被迫表态”。她的声明措辞冷静,更像一份公关文稿:强调“停止猜测”,却鲜少展露作为母亲的真实悲痛或私人回忆。结果,网友将这份声明视为“与权力站在一起的口径”,甚至有人直言“母亲的声音被夺走了”。当社会情绪已经聚焦在“真相不明”的共识时,任何“意外说”都容易被解读为“遮盖真相”。

9月16日晚,“于朦胧工作室”发截图,一份自称来自于朦胧母亲的声明称,于朦胧因饮酒意外坠楼,引发网络强烈质疑。(网络截图)

9月11日,大陆男星于朦胧在北京一小区坠楼身亡,年仅37岁。警方在12小时内迅速结案,定性为“排除刑事案件”。

9月16日晚,于朦胧工作室再次发文,以于朦胧母亲的口吻确认于朦胧是因饮酒意外坠亡,希望外界停止猜测。该文非但未能平息网民的愤怒,反让质疑声浪更加汹涌。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个案疑点、社会语境与心理机制的叠加。

一、个案疑点:过快的定论与缺失的细节

警方在短短12小时内就火速排除了刑事嫌疑,这种效率在普通案件中并不常见。更重要的是,外界关切的核心问题——现场环境、饮酒经过、陪同人员、监控画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

在常识层面,37岁的成年男性,仅因饮酒就意外坠楼的说法难以服众。当事实链条缺失时,公众的直觉反应就是:是不是有人在刻意遮掩真相?

二、母亲发声的“悖论效应”

母亲通常是最具可信度的当事人,但在当下的公共语境中,却容易被怀疑是“被迫表态”。

她的声明措辞冷静,更像一份公关文稿:强调“停止猜测”,却鲜少展露作为母亲的真实悲痛或私人回忆。结果,网友将这份声明视为“与权力站在一起的口径”,甚至有人直言“母亲的声音被夺走了”。

当社会情绪已经聚焦在“真相不明”的共识时,任何“意外说”都容易被解读为“遮盖真相”。

三、社会语境:长期不信任的集中爆发

公众对“离奇死亡+迅速结案”的模式并不陌生,这类事件在过去已有前例,积累了强烈的不信任感。

当正常的悼念与质疑被频繁删帖,人们开始在评论区借用“抗日”叙事来规避审查。一方面是为了存活于与舆论场,另一方面则表达出“沉冤昭雪”的集体诉求。

于朦胧之死因此不仅是娱乐新闻,而成为了一个社会心理的出口。网友们说:“这已不只是一个明星的死亡,而是对社会秩序的悲哀和被操控的恐惧。”

四、心理机制:对真相的饥渴

在信息透明缺失的环境里,公众对真相的渴望会被不断放大。母亲的发声没有带来新的证据,只是要求“不要猜测”。这在心理上等同于“堵嘴”,反而加剧了怀疑的滋长。

说到底,于朦胧母亲的表态之所以不被买账,不是因为人们不尊重母爱,而是因为她的发声未能提供新的可信信息,却带有“消音”的意味。在一个对权力缺乏信任、对真相充满饥渴的社会语境里,这样的表态只能适得其反。

显然,于朦胧坠楼案已经超越个案,成为“公众对真相与秩序的焦虑投射”。正如评论区刷屏的口号所言:“他首先是中国公民,其次才是艺人;法律不能向不法让步。”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9/227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