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现场。示意图,与新闻无关。(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车评人近日发帖透露,有车企所谓“小订过万”的成绩都是提前数月就策划好的,目的就是营造其新款车“刚发布就爆单”的假象。此消息在车圈引起震动。随后有自媒体人发文,披露了中国车企各种造假的营销乱象。
近日,中国知名车评人吴佩的一则微博帖文,在互联网引起震动。帖文称,有车企在新车发布会举行前几个月,就已经联系广告商策划好了“小订过万”的成绩宣传方案。这样做“一是让消费者觉得爆款,二是哄领导开心”。
帖文感叹,像这样的虚假宣传其实都是“藏不住的”,通常几个月后就会露陷。但是车企们还是要这么做。
吴佩还特意说明,自己反映的是行业现象,并非有意针对个别车企。
(网页截图)
所谓“小订”,是指客户有了购买某款汽车的意向,先预付数千元人民币订金,将来后悔了也可以退款。而车企采取营造出虚假的“小订”数据作为噱头进行营销,就算后续实际的交付数据并不乐观,也可以自圆其说进行辩解。
吴佩这则爆料揭开了中国汽车行业黑幕的一角,引起了网络舆论对车企营销乱象的关注。
公众号“拆车”9月3日发文表示,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一款新车发布后没有“小订过万”,在很多人眼里这款车型差不多就算失败了。所以,“为了面子,也为了营造上市即热销的景象,确实有车企会在小订数据或者销量数据上搞小动作”。
公众号“差评”也发表评论文章,直言因为竞争压力太大,现在中国车企的营销部门总能想出更加逆天的“新想法”,刷新人们对于车圈营销的认知下限。
在这篇题为《车企为了让你买车,连订单数都开始瞎编了》的文章感叹:在风阻系数、碰撞测试、续航能耗、智驾能力都被玩坏了以后,原本应该最能客观反映一台车的市场表现的订单量,现在也彻底变成车企们营销游戏的一环。“作为一个无法证伪的数据,车企们的大定和小订数量完完全全就是一个黑盒,数据真不真,全看车企的良心。”
文中还透露,从2023年开始,就有车企动员自己的员工或者供应商假装“购车”,把车子先过户到他们的名下“薅补贴的羊毛”。结果就是“车企的‘销量’变得非常逆天”。表面上这些汽车已经从车企“卖出去了”,但实际上并未流入消费者手里,仍在二手车市场流通。而这种思路延续到现在,就变成了很多车企都在用的刷量套路——零公里二手车。
文章分析指出,掺假的高销量会给人们传递错误的市场信息,本质上和虚假宣传无异,“而且一味的追求低价,最终也只会反映在更差的产品质量和供应商们更严酷的生存环境上”。
作者在文中透露,他认识的一位资深公关从业者曾说,在帮车企做项目的时候,如果遇上发布会项目,就一定要在发布会后下够一定数量的订单,“否则就不能拿到全部的项目款项”。
另一名供应商负责人也透露,他所在的企业也被主机厂绑定了所谓“意向金”的指标(本质上就是小订)。为了完成指标,在新车官宣之后,他自己一个人就下了23个意向金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