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菲律宾是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前哨,越南则是游走其间的战略自主者,而非中国的附庸。(美联社)
日前菲律宾与越南在马尼拉举行军方高层会晤,重申将强化双边防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海上安全。这样的合作,不仅是双边需求,更是对中国在南海不对称施压的回应。这场会谈表面上是双边军事互动,但深层的意义在于,南海争端日益尖锐,使各国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布局。特别是中国在南海采取“双标策略”:对越南持续推进的造岛工程多所容忍,却对菲律宾频频出手,从水炮驱离到登船夺械。这种差异化做法,正反映出南海早已不只是岛礁争夺,而是海权与陆权之间更大范围的地缘政治竞争。
海权与陆权的对撞
南海自古以来便是连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枢纽。谁掌握南海,谁就握有全球贸易航线、能源通道与军事战略纵深。对于中国而言,这是陆权延伸的天然屏障。北京透过“九段线”主张几乎整片海域的主权,并大规模填海造岛,将其变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然而,南海同时也是海权的试炼场。美国、日本与澳洲等外部大洋国家,依靠自由航行权与盟友合作,维系其在此区域的存在。南海于是成为地缘政治上典型的“海陆权竞技场”:陆权中国试图封锁并排他,海权国家则企图突破与渗透。
脆弱结盟的暂时平衡
在这场地缘角力中,越南的位置最为特殊。与中国一样,越南自称拥有南海主权,并在南沙群岛经营多达二十多个岛礁据点。两国历史上为此爆发过激烈冲突,但在当下,却形成某种微妙的默契。
中国深知,若同时与越南与菲律宾全面对抗,等于陷入两线作战。于是,中国选择对越南的扩建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集中火力对付与美国紧密结盟的菲律宾。对越南而言,则是利用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共鸣与经济依存,换取战术上的缓冲时间。
这种默契,让中越在表面上看似同属“陆权阵营”,但实际上只是一种脆弱结盟的暂时平衡。
老练玩家,越南的两手策略
事实上,越南并非坐收其利的“渔翁”,而是积极推动自己的南海战略。近两年来,越南在至少八个岛礁展开填海造陆,建设跑道、港口与军事设施,规模已逼近甚至可能超越中国;同时又在外交上灵活布局,既与中国维系党际互动与经济依存,也深化与美国、日本的战略伙伴关系,并首度与菲律宾举行联合海防演习。换言之,越南一方面借中国的默许壮大据点,另一方面又与海权国家合作增加筹码,透过这种“两手策略”在南海角力场上展现老练操作,也使中国的“双标”难以真正奏效。
南海局势的混合博弈
相较之下,菲律宾的处境更为直白。由于没有与中国的陆地边界,在战略上更有空间选择亲美路线。仁爱礁一再成为中菲对撞的火药库,菲律宾强化与美日澳的联合军演,更直接将自己推向海权阵营的前线。
越南不是中国的附庸,而是游走其间的战略自主者;菲律宾则更像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前哨。南海的局势因此更加复杂,并非单纯的“中美对抗”,而是多层次、多角色的混合博弈,而台湾则凭借其地理位置与战略能见度,正逐渐成为海权阵营强化布局、牵制中国扩张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野心让越南成为陆权破口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南海主权争夺揭示了海陆权竞争的本质。中国欲透过南海扩张巩固陆权边界,海权国家则以航行自由和盟友网络进行牵制。越南正是在这张棋盘上,成为“陆权阵营的破口”。中国虽试图拉拢越南,共同压制菲律宾,但越南的两手策略让中国难以放心。越南既是合作伙伴,也是潜在对手;既能帮助中国减少压力,也可能随时向海权国家提供突破口——正如列宁所言,“最坚强的堡垒要从内部攻破”。这正是南海局势的关键:在大国的权谋之外,越南这样的中型国家以灵活操作,决定了游戏规则的变化。
南海争端最清楚的启示是,中国的野心大到连越南都无法安心。这份不安,不只属于越南,也将持续在整个区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