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图为2025年8月11日,中国山东省青岛港的集装箱与货船。(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对外贸易法》修订草案9月8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拟将多项改革措施确立为法律制度。专家分析指出,在经济下行与国际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此次修法带有明显的“法律武器化”色彩,凸显政权用法律条文强化对外反制与对内管控的意图。
草案共11章80条,首次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纳入法律框架,并在立法目的中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对大.纪.元;指出,这显示出当局急于以立法方式巩固既有政策,尤其在进出口贸易顺差高度依赖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制度维持所谓“外贸大局”。他提醒,距上次修订仅3年,频繁修法暴露了外贸形势的急剧恶化。
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反制措施体系,规定可对危害“国家利益”的境外个人或组织采取禁止或限制与中国相关的贸易往来,并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协助规避反制。王赫直言,这反映出中美摩擦背景下的对抗思维,是在补齐法律依据。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 Wong)则批评更为尖锐。他对大.纪.元;指出,这已不是单纯的贸易管理,而是“制度军事化”的危险趋势:“法律条文沦为子弹,‘国家安全’成了万能开关。”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法律彻底失去保护人民的功能,成为政权对付内外敌人的武器。
更具深意的是草案提出外贸必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王赫分析,这背后涉及外汇管控。虽然中共有巨额顺差,但外储未见增长,大量资金被民营企业留存在海外。他警告,这条模糊条款未来可能被用来强制企业结汇,直接影响民营出口商的经营自由。
黄大卫指出,这样的法律逻辑短期或许能制造震慑,但长期必然导致“自我封锁”。他总结三重后果:中共国内市场人人自危,民营经济更不敢冒险;国际客户担忧风险,外资加速流出;制度层面,中共依赖法律武器化,其法规将逐渐丧失国际合法性,沦为政权维稳的工具。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点评,此次修法并非真正的法治建设,而是赤裸裸的制度性倒退。所谓“法律”只是中共政权的工具,条文变成口袋罪,谁触动其统治神经都可能被打击。王笃然强调:“在中共治下,法律不是保护人民,而是保护政权自身安全,法律已彻底军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