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案震惊国际!美权威媒体《外交政策》出手了 揭陆“审查内幕”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于朦胧案震惊国际!美权威媒体《外交政策》出手了 揭陆“审查内幕”
中国大陆男星于朦胧日前坠楼身亡,死因众说纷纭,震惊演艺圈。先前英国《BBC》更以头版头条报导此案,并直指“官方通报后,民众为何仍质疑”,引发国际舆论热议。如今连美国专注于国际事务、全球政治与经济、安全与外交政策等议题的权威媒体《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也关注此议题,显见其影响之深已经突破亚洲。

于朦胧坠楼身亡。(图/翻摄自于朦胧IG)

中国大陆男星于朦胧日前坠楼身亡,死因众说纷纭,震惊演艺圈。先前英国《BBC》更以头版头条报导此案,并直指“官方通报后,民众为何仍质疑”,引发国际舆论热议。如今连美国专注于国际事务、全球政治与经济、安全与外交政策等议题的权威媒体《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也关注此议题,显见其影响之深已经突破亚洲。

《外交政策》报导指出演员于朦胧的神秘死亡,即使在严格的消息封锁下,仍在中国网络引发巨大震动。(图/翻摄自网站)

《外交政策》发表一篇报导,标题为《中国大众对名人被掩盖事件耿耿于怀,演员于朦胧的去世引发了一系列审查和谣言》,指出演员于朦胧的神秘死亡,即使在严格的消息封锁下,仍在中国网络引发巨大震动。报导认为,中国官员处理此案的方式,以及公众的反应,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媒体与舆论的掌控力。《外交政策》也分析,中国的审查往往反应过度。许多新闻可能因为琐碎理由就被掩盖,通常能达到“消息消失”的效果,但有时审查本身也会成为新闻,引发各种阴谋论来解释为何要封锁消息。

而先前英国媒体《BBC》也曾于美西时间9月23日以头版头条报导于朦胧案,并以“官方通报后,民众为何仍质疑”为题,深入分析案件疑点及社会反应,旅外自媒体“大卫观点”更指出,《BBC》、新加坡《海峡时报》等权威媒体罕见关注,可能让此事件一时间难以平息。

阿波罗网翻译报导,《外交政策》这篇报导说,中国审查人员迅速行动,扑灭对于朦胧的提及——巧合的是,他与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同为6月15日生日。质疑政府说法的账户或呼吁进一步调查的帖子已被删除;只有符合官方路线的帖子仍在线上。网民们则以其一贯的机智,通过创建新账户传播观点或留下隐晦批评评论,与审查人员展开实时数字战斗。

随着事件升温,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媒体,以及美国华语媒体,甚至BBC华语服务,在过去两周内都通过多篇报道跟进这一话题。在防火长城之外,已变得太大而无法忽视。网民们还开始挖掘其他演员和女演员在类似模糊情况下的离世案例。

中共笨拙的掩盖可能引发反弹效应,愤怒的网民们加入对阵国营媒体推销的“官方故事”的激烈数字战斗。审查人员反应如此迅速,故事可能因各种原因被埋没,其中许多相对琐碎。这通常有效,故事消失——但有时,审查本身成为故事。像ouroboros(衔尾蛇)在强化循环中,追逐谣言的审查员成为吞食自己尾巴的蛇,引发进一步愤怒,从而需要更多审查。

人们不懈努力挖掘他们相信的新证据,并浮出替代理论——有些荒谬,有些更可信,所有这些都挑战官方路线。人们似乎不相信政府——无论是警方还是其他机构——会提供他死亡的无偏见报告。但在中共国缺乏真正独立的媒体调查此案的情况下,网民们通过自己的草根调查填补空白。中国互联网的挖掘能力已在从公众对少数精英不当特权的愤怒,到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有意义数字行动等案例中得到证明。

在于朦胧案中,如同许多其他案例一样,从一开始的透明度本可能有帮助。但这与中共的控制本能相悖,尤其是如果可能出现损害性的叙事。

最后——或许最令人沮丧——这位演员的逝世反映了中共主导体系中的豁免权。如果像于朦胧这样的高知名度人物能被轻易从公众意识中抹除,一位中国观众可能会想,那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呢?当闪亮的购物中心召唤、廉价美食可通过App订购、在线电视剧丰富时,法治通常远离人们的脑海。然而,当中共体制的面具滑落时,其缺失被更深刻地感受到,回想起新冠大流行最黑暗日子中,中国普通人的无助。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三立新闻/阿波罗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2/2285401.html